清晨的校门尚未完全敞开,操场边的香樟树影里,已立着一个熟悉的身影。浅米色的风衣被晨风微微吹动,她望着校门口的方向,嘴角噙着温和的笑意,这是江蕴琦老师在校园里的第七个秋天,也是她雷打不动等候学生的第七年。
“江老师早!” 随着校门开启,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像归巢的小鸟般涌过来,有的拽住她的衣角分享早餐里的鸡蛋,有的踮起脚尖把画满星星的纸条塞进她手心。她弯腰回应的瞬间,阳光恰好落在发梢,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。这一幕,是我此次采访中捕捉到的第一个打动人心的画面。
“江老师,纸花要再圆一点才好看!” 课间的办公室里,几个孩子围在桌前,七嘴八舌地给江老师提建议。课桌上摊着五颜六色的卡纸,剪刀、胶水摆了满满一桌,孩子们的小手上沾着淡淡的胶水印,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,有的帮忙递马克笔,有的趴在样品板旁,小心翼翼地把蝴蝶贴纸往角落贴。
“下周一来,教室后墙就会变新啦!” 一名学生举着自己写的 “每天进步一点点” 卡片,兴奋地给小伙伴们展示。为了这面文化墙,孩子们周末在家翻出自己的贴纸和彩笔帮江老师一起布置文化墙,连纸花的花瓣弧度,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好几次。“这朵粉色的花要贴在最上面,这样一进教室就能看到!”“这句标语要写大些,这样大家都能看到江老师说的‘进步’!” 孩子们的声音里满是期待,他们不知道,自己认真的模样,早已成了教室里最动人的风景。
在这样的环境中,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责任感、审美创造的能力,更让他们学会了在协作中倾听与表达。他们不再是校园生活的 “旁观者”,而是主动为集体出力的 “小主人”,会为了让文化墙更美观反复调整贴纸位置,会为了一句标语的呈现方式认真讨论,在动手实践里懂得 “集体的美好需要每个人付出”;也在色彩搭配、版面设计的过程中,悄悄种下对 “美” 的感知,用小手创造出属于自己和班级的温馨角落;更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里,学会尊重同伴的想法,也勇敢说出自己的创意,让每个小小的声音都能被听见、被重视。这些藏在卡纸与胶水间的成长,比墙上的纸花更动人,也让 “热爱集体、乐于创造、善于合作” 的种子,在孩子们心里慢慢生根发芽。
江老师办公桌上,放着一张特别的照片:一群三年级的孩子汗流浃背地围着绳子,脸上挂着泪痕,笑容却格外灿烂。
那是一次拔河比赛,孩子们攥着拔河绳,小脸憋得通红,嗓子喊得沙哑,连鞋底都在地面磨出了痕迹,可哨声落下时,红绳还是过了对方的线。几个孩子当场就哭了,小明蹲在地上,把脸埋在膝盖里,连老师递的水都不接。“我们明明已经很努力了……” 孩子们抹着眼泪,声音里满是委屈。
江老师没有劝他们 “别哭”,而是蹲下来,指着绳子上密密麻麻的手印:“你们看,这些都是你们努力的证明呀。” 孩子们慢慢抬起头,听她接着说:“咱们一起想想,是不是握绳子的姿势能再紧一点?喊口号的节奏能再齐一点?” 那天下午,孩子们围着拔河绳,你一句我一句地复盘:“我觉得下次要把脚抵得更稳!”“口号要喊得一样快,这样大家力气才会往一处使!”
后来的日子里,这群孩子悄悄变了:遇到难题时,不会互相抱怨,而是围在一起讨论;运动会上即便落后,也会扯着嗓子为队友加油。毕业时,小明把一封信塞给江老师,歪歪扭扭的字迹里写着:“江老师,我现在不怕输了,因为我知道,只要不放弃,下次就有机会赢。” 这封信被江老师好好收着,里面藏着的,是一个孩子从脆弱到坚强的小成长。
“妈妈!你看江老师发的视频,我今天举手回答问题啦!” 放学后,孩子们举着妈妈的手机,兴奋地指着屏幕里的自己。江老师的微信视频号里,全是孩子们的日常:上课举手时亮晶晶的眼睛,课间跳皮筋时蹦蹦跳跳的身影,阅读课上皱着小眉头认真看书的模样。
江老师说:“有一个孩子在刚开学时连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。”江老师发现后,每天都找机会让她 “小露一手”:先让她在小组里分享画的画,再鼓励她在全班读自己写的句子。每次这个学生有进步,江老师都会拍下来发在视频号里,学生的妈妈看到后,每天都会抱着她看视频:“你看,你在学校这么勇敢,妈妈真为你开心!”
“慢慢的,她敢主动举手了,甚至会主动报名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”。视频号的评论区里,常有家长留言:“看到孩子在学校这么开心,我们就放心了”“没想到我家孩子这么勇敢,谢谢江老师”。
这些话语背后,是一个个孩子在爱与鼓励中,慢慢绽放的模样。
几年前,江老师因为怀孕需要暂时离开讲台,一群孩子捧着亲手做的贺卡去看望江老师,孩子们仰着小脸蛋,把贺卡一个个递到她手里:有的画了江老师抱着小宝宝的样子,旁边写着 “江老师要好好休息”;还有的同学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 “江老师,我会乖乖听话,等你回来”;还有个小女孩奶声奶气地说:“江老师,你要多吃点饭,早点回来给我们上课呀。”
江老师的抽屉里,至今放着那个小女孩画的画:纸上是两个牵手的小人,旁边写着 “江老师和我”。画纸有些皱了,却被小心翼翼地压平。那天,孩子们拉着江老师的手不肯放,直到妈妈们来接,还一步三回头地说 “再见”。“江老师,我们会想你的!”“我们会把班级管好,等你回来!” 孩子们的声音飘在风里,也落在江老师的心里 。
孩子们用最单纯的方式,表达着最真挚的牵挂。“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在付出,那一刻才明白,教育其实是双向的奔赴,我给孩子们一点爱,他们就会把整颗心都捧给我。”
从 2018 年到 2025 年,七年时光里,一批又一批孩子在江老师的陪伴下长大:他们从刚入学时哭着找妈妈的小不点,变成会主动帮同学捡文具的小大人;从害怕犯错的 “胆小鬼”,变成敢于尝试的 “小勇士”。
每天早上,孩子们会提前来到学校,在香樟树下等江老师;每周,他们会跟着江老师一起布置教室,把喜欢的贴纸贴满墙面;遇到困难时,他们会想起拔河绳上的手印,告诉自己 “再试一次”;看到视频号里的自己,会骄傲地跟爸爸妈妈说 “这是我在学校的样子”。
“教育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表演,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。我想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‘点灯人’,用一点微光,照亮他们的童年,看着他们慢慢长大,长成最好的模样。”
在江老师的陪伴下,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幸福的小细节:清晨的自律约定,教室里的热爱与欢喜,活动中的协作与分享,还有家校间的温暖联结。这些小小的幸福与良好的习惯,就像一束束光,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,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,长成了阳光、自信、懂礼貌的小大人。